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,伴隨著內部化學材料的反應,既有材料的消減,也有氣體的析出。在正常情況下,電池使用次數越多,內阻越大,電池放電性能下降,電壓下降越快,放電時間越短。我們可以通過循環壽命這一概念來判斷電池的好壞。
另外,使用溫度,以及放電電流,也是影響電池放電時間的重要因素,一般認為溫度過高或者過低,放電電流越大,都會使得放電時間縮短。
不同的產品應用,對電池的電壓、容量要求是不同的。為滿足不同產品應用的要求,通過將現有電芯/電池型號進行串并聯使用,以達到更高的電壓或者容量,是更為常見的做法。
串聯將兩個或多個電芯/電池,正負極首尾相連在一起,以增加電壓;并聯將兩個或多個電芯/電池,以正極接正極,負極接負極的方式連接在一起,以增加容量。 例如,如果我們將六只 3.2V 1500mAh的電芯進行兩串三并(2S3P)的方式進行組合,則可得到6.4V 4500mAh的電池組。
早期的鎳鎘電池,采用的是燒結式(Sintered positive electrode)的工藝,存在記憶效應。消費者在使用這類鎳鎘電池時,必須先對電池進行完全放電才能使用,否則在后續是使用中,會出現電池容量不足的情況(簡單而言,就是裝機后的使用時間縮短,未達到產品標稱的使用時間)。隨著技術的發展,特別是發泡鎳(Nickel Foam)工藝的興起,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鎳鎘電池已不存在記憶效應。
鎳氫電池,Li-ion與LiFePO4電池,作為鎳鎘電池的補充和發展,不存在記憶效應,這意味著不需要深度放電循環。 事實上,在使用過程中,淺充淺放對電池壽命更好。